经营管理
县志资料
(收录于郫县文史资料选辑)
唐昌镇上宁丰堂,一百多年老药房。
货真价实名声好,经营管理是专长。
——冯公蔚
早在 一七六O年以前宁丰堂药房就开张了,(清乾隆年间)坐落在崇宁县唐昌镇北街。后来,因为有一套经营管理办法,招牌越来越亮,生意越做越活。
原来,药房是杨姓经营的,从开店到一九五一年由庆兴乡农会备价接受止,共传六代人历经一百八、九十年,第六代老板杨小波按照祖传经营管理办法行事,效果显著。
杨小波死后,经营管理方法失传。为了整理这套资料,作为参考,我们先后找宁丰堂老职工任尊云(现名任耀光唐昌镇医院退休职工),柴述安(现在郫县医药公司工作),罗通文(任唐昌酒厂领导)等三位同志,请他们会议往事,提供资料,反复分析,可概括为以下四句话:
货真价实顾招牌,培养使用重人才。
经济公开都满意,情感交融干劲来。
货真价实顾招牌
宁丰堂历来就有三条严格的制度,做成吊牌,分别挂在药房里、铺面上。它们就是:
1.“采购道地药材”。因为中药品类多,据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有1892种,常用药不下千种,产地遍及全国。有的还靠进口,不是道地药材,他决不采购。一九四五年,霍乱流行,止泻主药“玉叩”缺货,药房不惜巨资,专人到河南买回二百斤“玉叩”应市,当时救活成千上万的人,可以说坚持“采购道地药材”确保疗效这一条是很重要的。
2.“炮制须无人见,存心自有天知”。这是对制药职工非常严格的告诫。意思是说:你们加工药材,必须依法炮制,要是偷工减料,天老爷就会惩罚你们。
3. 售货处也挂两个牌子,一个写的是:“货真价实”;另一块写“童叟无欺”。规定售货员买药、拣药必须遵守。
制度严格,买主喜欢,加上笑脸相迎,请坐!请坐!烟茶招待,当面点货,营业员的美德,把宁丰堂的招牌装饰得更漂亮了。
培养使用重人才
宁丰堂的咀片药都是药房自己加工炮制的,膏丹丸散也照古今验方精心配制而成。然后再由会做生意,有熟练拣药技术的人负责出售,完全是一个工商联合企业。经常须有八、九个能干职工才能胜任。
药房人才来源:主要收徒弟,自己培训,好的留用。培养办法是师哥带徒弟,在工作中学,师哥师弟都称老板为师父,彼此亲如一家,先后培养出不少人才。
学徒弟很艰苦。据罗通文同志回忆:他十二岁学徒弟,每天要把几十个药簸箕,顶上顶下(在晒楼上早晒早收),很费气力,以后才逐步学碾药、切药、做膏丹丸散,也学会拣药、搓捻子,每天提三顿饭,早晨五点起床,晚上十点睡觉,整整工作十七个钟头。因为以后招的徒弟,怕苦怕累,不久就走了,使他满满干了五年学徒工。从此,师父很重视他,准备把他培养成全才。
当一个营业员不容易,既要有全面的药物知识,又要有熟练的拣药技术,学徒中一时难找就用高工资聘请蒋嘘龙和王瑞卿两位先生担任,鼓励其他职工随时向二位先生学本领。
经济公开都满意
宁丰堂的老板懂得用经济手段这个法宝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,效果很好。办法很简单,就是:“经济公开”、“按劳计酬”。
宁丰堂的经济往来,全部交职工管理。卖药帐由蒋嘘龙管;流水账由罗通文管,然后由经理王承良负责总账,全面掌握,如此,经济公开,互相监督,职工都非常满意。
每年年终结算,核实利润金额后,劳资双方,各分50%,资方分的50%包干药房一切门户开支和负担职工全年伙食。职工分的50%不做任何开支。按劳计酬,全部分给职工个人,人人有份,皆大欢喜。
职工分红的具体办法是:每年正月初五,为职工分红日,晚上准备一桌上等酒席,共庆春节。席上,先由师父说话,把各人全年工作表现依次嘉奖评论一番,然后公布各人应分金额,征求意见,当场分红。
分红金额悬殊很大,多的是经理王承良。分二十多石米(按当时米价把金额算成米价),少的只有三、四石米。悬殊虽大,职工们也少有意见,如柴述安同志说:“我当时分四、五石米比师哥少了些,但比在外面帮人就算多了。又据任尊云说:“每年买鹿茸赚的钱老板分文不要,因此每个职工每年又要多分石把米”,如此看来,职工分的虽然不多也算不少。
情感交融干劲来
经济手段加感情,这是杨小波最关键性的一着棋。因为杨小波是地方富绅,历任县财委会委员长、县商会会长、救济院院长,身兼数职,公务繁忙,药房工作全靠大徒弟王承良管理。王承良很负责,有空就参加劳动,指挥工作,一人顶几个人用,工作负责,论工作,都应多分一些;二徒弟马刚明,帮师多年,工作负责,又因他家中人口多,负担重,多分点才能解决困难,安心工作。话说的好,大家更满意。
杨小波考虑的还有罗通文,帮师不到十年,比师哥们该少分一些,但他平时不辞劳苦,又管流水账,工作不错,就私下给罗通文加十元(合石多米),并鼓励他好好干。
杨小波分红,既讲究原则性,也有灵活性,大大调动职工积极性,生意越做越活的原因就在这里。